对河南而言,这一重磅《意见》的出台,将为本土金融机构发展公募基金带来哪些机遇?中原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邓淑斌对此进行解读。
公募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公募机构质量的参差不齐,也让对公募行业的监管显得尤为必要。
此次《意见》的亮点之一为公募牌照或将扩容。
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坚持专业、诚信、合规的监管导向,强化发起人道德操守、执业声誉与专业胜任能力的审核,审慎有序核准自然人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严防行业无序竞争。
在“走出去”方面,支持对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意愿的优质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扩大持股比例,鼓励行业积极借鉴境外先进资产管理经验和有益业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依法设立境外子公司。
在鼓励新增的同时,存量要进行优化。《意见》提出,引导经营失败的基金管理公司主动申请注销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或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推动构建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博时基金分析指出,公募牌照的进一步放开,将使得公募市场竞争和合作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市场的容量和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对于公募基金公司基本面投研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价值投资理念的内涵也将进一步扩展。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短期业绩、持仓变化都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此次《意见》对于追求规模、“风格漂移”等行为予以规范。
《意见》指出,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覆盖经营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将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比重。
同时要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推动基金管理人实现宏观、策略、行业和公司全维度的研究覆盖,切实提高股票发行定价能力。引导基金管理人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采取有效监管措施限制“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功能作用。
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表示,此前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评价主要关注的是管理规模或短期业绩排名。这种“唯规模论”“唯排名论”的价值取向导致公募基金产品高度同质化,缺乏创新。头部基金公司产品体系追求大而全,中小基金公司则盲目跟随、模仿;市场流行什么类型的产品,所有公司一拥而上,而不考虑其是否适合本公司的禀赋和发展战略。
“由此还衍生出基金公司业务重心偏移,重销售渠道而轻投研。公募基金要做大,主要看销售渠道。销售渠道铺得开,则管理规模可以快速提升,市场名气可以快速打响,机构准入可以快速突破。在这种风气下,反而忽视了核心投研能力的建设。”邓海清表示,《意见》鼓励基金公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基金公司守正创新,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竞争理念,公募基金行业“唯规模论”“唯排名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以特色化差异发展化、做大做强投研实力为核心的新的行业竞争模式和创新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鼓励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差异化发展、守正创新,也是《意见》的目标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有152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包括138家基金公司和14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资管机构,合计管理规模超32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25万亿元,私募资管业务7万亿元,受托管理养老金资产4万亿元。公募基金投资者人数达5.41亿,权益类基金投资者人数达1.85亿。
中原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邓淑斌表示,《意见》围绕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16项措施,其目的在于引导公募基金公司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聚焦专业化综合财富管理能力的打造,探索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尽管《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但这不意味着降低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在资本金、股东背景、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门槛要求,当然新设基金管理公司的申报审批效率有可能会加快。
因此,《意见》更侧重于针对现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邓淑斌认为,河南本土金融机构实力与全国同行中的头部机构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而也制约了河南基金业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着眼于资本市场一二级市场主体的培育,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完善省内金融体系、搭建地方金融控股平台以有效整合省内资源,为培育多元金融主体尤其是支持“金融豫军”做强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本土金融机构也需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深耕河南市场,践行“金融向善”,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小而优”,寻求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河南居民财富管理、服务于河南实体经济发展。